发布时间:2025-11-10 08:45:14 作者:小编 点击量:
目前,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前往映秀镇的路上,装载建筑材料的货车川流不息。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裸露而松散的山体在灾区依然清晰可见。
“如果再碰上一场暴雨,这些山体将不堪一击。”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树仁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而2008年9月24日发生在地震灾区众多地方的暴雨、泥石流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发生,吴树仁特别强调,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将区域的地壳稳定性评价作为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去考虑。
吴树仁给记者看了一组来自国土资源部的一组调查数据:截至2008年6月9日,山崩地裂毁坏了重灾区所有公路,大致有13名(不完全统计)死亡和失踪人员与次生灾害相关;其中,四川省31个灾难性滑坡死亡4996人,最严重的一个灾难性滑坡,即北川县城的王家岩滑坡死亡1600人。
“汶川地震的裂度是Ⅺ度、Ⅹ度,按常规,这样的地震本身不应该造成那么多人死亡。”吴树仁说,像青川县东河口的滑坡一下子就埋了4个村庄,而青川的地震烈度只有9度。
尽管现在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已有整整一年时间,但反思这样的地震活动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发生,灾区重建将如何选择等问题依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问题都归结于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的活动习性和地壳稳定性。
“在一般的民建项目中,往往会忽略进行地壳稳定性的评价。”吴树仁说,在民建的标准中,只有地震烈度而没有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内容,现在,国家的重大工程在建设前都会将地壳稳定性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开展,如滇藏、青藏铁路在设计中都考虑了地壳稳定性因素。
“汶川大地震印证了仅仅依靠地震烈度来评价工程、建筑、城镇建设的地质安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吴树仁表示。
“512”汶川大地震后,吴树仁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谭成轩和石菊松博士等专家,将地震灾区的地壳稳定性作为其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5月27日,吴树仁与石菊松等人参加中国地调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进行了地壳稳定性分区及评估和活动断裂分布图绘制,完成了地壳稳定性评估组的全部工作。随后,在一些兄弟单位配合下,他们先后完成了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的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地质安全综合分区图,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08年5月30日至6月15日,包括吴树仁和石菊松在内,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龙长兴带队,由研究员马演生、谭成轩和张永双等专家组成的国土资源部“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区重建场址稳定性评价工作组”,着重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的擂鼓盆地和青川县竹园坝环境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调查中,研究人员论证了擂鼓盆地的地壳稳定性,初步完成了《北川县城重建新址稳定性评价报告》。
“汶川地震发生后,急需设立包括在地震裂度在内的地壳稳定性评估体系,应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写入民建标准中。”吴树仁认为。
吴树仁坦陈:“短时间内将地壳稳定性写入建筑标准还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很难拿出关于地壳稳定性的相关参数。”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必须不断探索,特别是在活动山脉带的国家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地壳稳定性小区划和综合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我们正在为此不断努力探索。”他说。
石菊松则结合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可通过全面收集重灾县市已有地质资料,充分利用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成果和卫星、航空遥感地灾解译成果、地震资料,从地震与活动断裂、地面稳定性和强震条件下的地基稳定性三个方面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灾后重建规划的地质安全评估提供地壳稳定性基础数据。
根据李四光的“安全岛”理论,可以在地震灾区寻找相对安全的区域进行恢复重建。
石菊松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地震重灾区总体上为地壳不稳定区,根据相对性原则,将本区域地壳稳定性划分为不稳定区、次不稳定区、次稳定区和稳定区,分别占整个区域的46.45%、42.53%、3.79%和7.23%。
其中,不稳定区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系和后山断裂系之间以及文县武都西北,相当于汶川地震烈度Ⅸ-Ⅺ度区,面积19913平方公里;次不稳定区位于后山断裂西北侧和山前断裂东南侧,相当于汶川地震烈度Ⅷ度区,面积18232平方公里;次稳定区主要位于龙门山山前低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及理县东北和茂县西北地区,相当于汶川地震烈度Ⅶ-Ⅷ度区域,面积1623平方公里;稳定区,主要位于成都平原,面积3100平方公里。
石菊松建议,在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内的重建规划优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重点关注周边斜坡稳定性和潜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专门的活动断裂勘察,避让活动断裂,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作为主要城镇或集居地的建设场地,按照有关规范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在次稳定和稳定地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按照有关规范抗震设防;开展活动断裂系统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深入开展地壳稳定性评价小区划,在强震区寻找相对稳定的“安全岛”。此外,还可开展国土资源系统数据标准化建设,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使用效率,开展专门的应急制图系统建设,为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救灾防灾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31号k8集团大厦19号
电话:020-69717785
点击图标在线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